第十二章 项目质量管理(下)
12.2 管理质量:工具与技术
数据表现的工具
因果图(石川图、鱼骨图),将问题陈述的原因分解为离散的分支,有助于识别问题的主要原因或根本原因。
直方图,是一种展示数字数据的条形图,展示每个可交付成果的缺陷数量、原因的类别、各个过程的不合规次数,或项目缺陷的其他表现形式。对数据不排序切不累计。
关键词:集中趋势、分散程度、分布形状、特定变量发生的频率。
散点图(相关图):展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(解释因变量Y相对于自变量X的变化)
关键词:两个变量、回归线、强相关性、自变量、因变量
帕累托图:一种特殊的垂直条形图,用于识别造成大多数问题的少数重要原因。
帕累托法则(二八定律):数据的绝大部分存在于很少类别中,极少数的数据分散在大部分类别中(重要的极少数20%和微不足道的大多数80%)
关键词:主要原因、二八定律、80/20法则、优先排序、有重点的采取纠正措施
质量审计——确定项目活动是否遵循了组织和项目的政策、过程与程序的一种结构化的独立过程。
审计是审过程,结果是检查结果。
审计的目标(背诵):1,识别最佳实践、违规做法、差距和不足;2,分享类似项目的良好实现;3,协助改进过程、提高生产效率;4,积累经验教训;5,确认已批准的变更请求的实施情况。
质量审计通常由项目外部团队开展,审计项目中的所有过程。
输出:
质量报告,关键内容:1,团队上报的质量问题,;2,针对项目、产品和过程的改善建议;3,纠正措施建议(包括返工、缺陷补救、100%补救);4,在控制质量过程中发现的情况的概述。
测试与评估文件:是一种项目文件,也称为测试与评估指导方案,里除了一些活动,通过这些活动确定项目是否满足质量目标(供控制质量使用、评估质量目标的实现情况),例如质量核对单、需求跟踪矩阵等。
管理质量要做的事情:
QP输入:质量管理计划,质量标准、质量工具、质量流程;质量测量指标,使用核对单。
QA工具:质量审计,审计流程是否符合计划要求。
审不通过——过程分析;过程有问题,过程改进;过程没问题,确认指标合理性。
QC输入:质量控制测量结果,测试不好,对结果纠正,分析过程哪里出现问题,缺陷补救。
12.3 控制质量:事后对结果的质量检查(监控过程)
控制质量(quality control,针对可交付成果)——为了绩效评估,确保项目输出完整、正确且满足客户期望,而监督和记录质量管理活动执行结果的过程。
作用:核实项目可交付成果和工作已经达到主要干系人的质量要求,可供最终验收。确定项目输出可否达到预期目的,这些输出需要满足所有适用目标、要求、法规和规范。
主要工作内容:
用质量核对单检查质量;
检查项目的管理工作的质量,并记录检查结果(质量控制测量结果);
检查已完成的可交付成果是否符合质量要求(技术上是否正确)并记录检查结果。
基于质量控制测量结果和相关计划,整理出绩效信息并提出变更请求;
检查已批准的变更请求是否得到合理实施。
输入:
项目文件,
质量测量指标,来源于QP,规划质量管理;专用于描述项目或产品属性,以及控制质量过程将如何验证符合程度。
测试与评估文件:用于评估质量目标的实现程度,来自于管理质量。
批准的变更请求,需要核实是否实施,并确认完整性、正确性。
可交付成果,某一个阶段或过程完成后,必须产出的任何独特并可核实的产品和成果。来自于指导与管理项目工作的输出的可交付成果将得到检查,并与项目范围说明定义的验收标准做比较。
工作绩效数据,也来自于指导与管理项目工作。产品状态数据:观察结果、质量测量指标和技术绩效测量数据等。
工具与技术:
数据收集:
核对单:有助于以结构化方式管理控制质量的活动。
核查表(技术表,check sheets):用于合理排列各种事项,以便有效的收集关于潜在质量问题的有用数据。
收集的数据可以使用帕累托图等来显示分析。
关键词:收集数据、潜在质量问题、缺陷数量或后果、统计分析结果。
统计抽样,抽取部分样本用于检查,频率和规模在规划质量管理中确定。
属性抽样,结果为合格或不合格。
变量抽样,在连续的量表上表明结果所处的位置,表明合格的程度。
数据分析:
绩效审查:针对实际结果,测量、比较和分析规划质量管理过程中定义的质量测量指标。
根本原因分析(RCA):识别缺陷成因。
检查(审查、同行审计、审计、巡检):检查工作产品,以确定是否符合书面标准,也可用于确认缺陷补救。
测试/产品评估:有组织的结构化的调查,旨在根据项目需求有关被测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客观信息。
控制图——用来确定过程是否稳定,或者是否具有可预测的绩效。(无限界的控制图叫趋势图)。
规格上限和下限(USL/LSL),也叫公差,反应了允许的最大值和最小值,超过规格界限就可能接受处罚、
控制上限和下限(UCL/LCL),代表一个稳定的过程的自然波动范围,一旦失控无需停产但需要查原因。
失控的判断:1,某个数据超过控制界限;2,连续7个点落在均值上方或下方。
控制界限通常设置在离过程均值(0西格玛)± 3西格玛的位置。
关键词:过失控、7点原则、控制上下限、规格上下限、变更频率。
输出:
质量控制测量结果:对质量活动的结果的书面记录,应以质量管理计划所确定的格式加以记录。
核实的可交付成果,控制过程的目的就是确定可交付成功的正确性,核实的可交付成果是确认范围的一项输入,以便正式验收。
控制质量要做的事情:
确认范围和控制质量的区别:
管理质量QA和控制质量QC的区别:
三个过程重点ITTO: